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,人類在地球表面活動的空間日益擴大,這種活動產生的影響超越了自然界的“自動調節能力”,從而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不相協調的狀況,表現為人類活動誘發的災害日趨強烈:土地沙漠化、滑坡、崩塌、酸雨、洪澇災害等。這種不協調已部分地阻礙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,很可能在將來影響人類的生存。因此,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迫切任務。“環境地質學”就是人們在這種探索之中提出來的地質學與環境科學的交叉學科,專門研究地質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響,各類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防治,人類工程的環境地質問題及其綜合治理,地質環境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及環境地質質量評價,環境地質區劃及編圖等。盡管該學科還很年輕,但是其發展十分迅速,在國際上,20世紀80年代末環境地質學已在西方初步形成了一門較系統的學科,國際地質學界也越來越關注環境地質研究,設立了一些重大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計劃,如“全球變化研究”(IGBP),“國際減災十年計劃”(IDNDR)和“21世紀議程”等。“環境地質學”專題討論成為26屆以來各屆國際地質大會的主要議題。在國內,我國政府頒發了相關地質災害方面的政策法規。環境地質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,已得到了廣泛應用。例如,我國初步制定的有關國土資源調查方案中,有很大的份量就是環境地質調查,近幾年里,先后有山西、江蘇、四川和湖南等省市也開展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研究,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。到目前為止,國內已有各種版本的《環境地質學》教材出版,每年有大量的學術論文發表。可以預見,“環境地質學”一定會與其他學科一樣顯示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。